“奇葩作业”有悖教育本义
“我们也有苦衷。”北京市西城区某一级幼儿园的邹老师对记者说,“布置手工作业的初衷是锻炼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家长自己包揽,虽然又快又好,却失去了作业的意义。”
“有些家长比赛似的去完成孩子作业,看到那么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应该表扬还是批评。”邹老师说,“孩子的作业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励、多示范,让孩子自己完成。”
不过,邹老师认为,这些活动并不能称之为作业,也不是强制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而是看学生和家长的喜好自愿参加。“有的家长有空,就多跟孩子探讨一下,如果家长比较忙,我们也不会强迫他们参加”。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张博表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相信每个家长应该都能意识到,要多陪孩子做一些事,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这方面而言,幼儿园的出发点是对的”。
不过,张博也提出,亲子作业应该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曾掀起热议的养蚕宝宝、孵小鸡这类亲子活动虽然别出心裁,但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难度,“要综合考虑家长时间、作业难度等问题,制定一个可行性强的方案。只有这样,亲子活动才能够得到更好地落实,如果家长为了快速完成任务而一手包办,这样就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在采访中,有家长详细列举了孩子所在班级的作业情况:参观海洋馆后要求孩子画画,但是女儿的画因为没有家长代劳,不够美,被退回……
“透过这个细节不难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奇葩作业’,而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奇葩作业’。如果既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和教学方式未能改变,如果教育未能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改很难实现突破,素质教育也将找不到抓手。”熊丙奇说。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做相应年龄能承受的作业。”冯雅萍说,希望幼儿园能少点“超前意识”,让孩子做作业时能学在其中、享受其中。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无论是思维观念还是行为习惯,都深受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和名次的影响和禁锢,不由自主地催生了不少‘奇葩作业’。”李平向记者坦言,家长越俎代庖,一方面因为这些“奇葩作业”不是孩子的专长和爱好,也无法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老师对作业好坏的评价往往不是注重孩子的完成过程而是结果。亲子手工作业一旦成为分数高低的比拼,即便这样的作业再多、父母代劳做得再好,也失去了教育的本义。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