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全国涉文物犯罪立案年逾2000起 嫌犯暗语沟通逃避打击
2017-09-01 09:35:45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造成文物多种破坏

  此次遭到盗挖的文物,级别之高、价值之重,从专家初步鉴定中略见一斑。

  刻有12字铭文的“倪公”戈,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春秋时期的同心圆嵌绿宝石菱形纹铜短剑,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三中队中队长赵凯戴上白手套,拿起被追缴的文物向记者展示,只见铜鼎、铜壶、铜盘等多件文物上,留有比一元钱硬币略小的圆孔。

  “这些都是被探针穿透留下的。”赵凯说,犯罪嫌疑人盗墓时,使用比小手指细一些的探针,尾部可以不断延长,加上两个把手就能绞力向下钻。犯罪嫌疑人会凭探针穿过地下埋藏物时的感觉判断,探到的是铜器、瓷器、陶器还是石头。这是对文物的第一种破坏。文物专家考古,是用小型工具慢慢发掘。犯罪嫌疑人盗墓用的是洛阳铲等工具,进行破坏性挖掘。这是对文物的第二种破坏。

  赵凯告诉记者,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更值钱。为了看清文物的成色、材质、花纹、铭文等特征,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对文物进行清理、清洗,甚至对一些文物进行局部打磨、抛光。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破译甲骨文的线索,研究价值极高。有些盗墓团伙为了卖出高价,甚至私自在文物上刻上金文。”赵凯说,这是对文物的第三种破坏。

  多方合作打击犯罪

  打击文物犯罪迫在眉睫。

  今年6月,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开展打击文物犯罪的行动,挂牌督办8起重大在侦文物犯罪案件,其中陕西4起,湖北两起,湖南、山东各1起。对于长期从事文物犯罪但久未抓获的在逃人员,公安部发出10个A级通缉令,大韩村特大盗墓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均在其中。目前,10人中已有7人落网。

  公安部A级通缉令对犯罪嫌疑人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孟某告诉记者,逃跑中得知自己上了公安部A级通缉名单,感到非常震惊。4天后,他向滕州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士渠说,打击文物犯罪首先要面对的是发现难。有些古墓葬不为人所知,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些庄稼地或者荒郊野地。有些群众在野外发现一个洞,并不知道是有人在盗掘古墓葬。大韩村遗址古墓葬和另外一起陕西渭南盗墓案件都是这种情形。

  警方办案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打盗洞时经常做一些伪装,有些团伙盗墓之后会回填盗洞口,有些团伙用木板等物品掩盖洞口后再盖上土。陈士渠说,很多团伙成员是跨省份作案,作案地点不固定,根据古墓葬现场盗掘条件选择下手机会。在很短的几天内,就把一个古墓葬洗劫一空。

  “一件青铜器是不是文物,是哪个级别的文物,只有文物专家才能判断。”陈士渠说,盗墓类案件并非常见案件,侦办需要有专业知识。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要主动发现线索,会同文物部门加大对古墓葬、古遗址的安全防护。希望群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文物犯罪线索。(本报记者张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