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试验田,创新求突破
改革试点,就是改革前瞻探路的“试验田”。改革实践反复证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从创新实践中寻求突破,从群众中汲取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愈加凸显,对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对既要突破又要创新的改革,更需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通过试点走出困局、打破僵局,发挥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以来,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都是通过试点来总结推广形成的。在2016年,聚焦改革重大任务,就突出抓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司法责任制改革等重大试点。并及时总结和复制推广试点经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群团改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行河长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试点成果在更大范围推开。
试点,作为改革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厘清改革的各项重大关系,探明突破的方法和路径。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密集施工期后,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各有不同。各地在推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掌握步骤和次序,以施工图方式明确改革举措的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
改革试点,可以发挥对于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矛盾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涉及风险因素与敏感问题的改革领域,中央定调子、划底线,地方探路子、创经验,深耕细作改革“试验田”,为推进全国面上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无论改革推进到什么阶段,人民首创精神都不能忽视。这一年,中央注重调动地方、基层、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取智取法取道于民,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又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创造了很多改革创新的生动案例,使改革活力充分涌流。
集成协同,厚积成势
今天,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已经高度融合,发展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改革由单项和局部突破转向全方位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的趋势更为显著,改革内涵已由经济领域全面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国内改革更加深入地拓展到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参与全球治理中来。
对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了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样的历史价值和责任担当,让全面深化改革义无反顾、砥砺前行。
要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担当,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必然是极为宏大的。改革越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越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又都需要其他改革予以支撑。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如果只是“线性部署”、“单兵突进”,没有通盘考虑好先手棋、后手棋,改革难免相互掣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树立改革系统思想,一手抓改革措施的深耕厚植,一手抓新改革举措的出台落地,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组合、前后呼应,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使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向中心目标靠拢,让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从而推动全面突破,形成整体效应。
特别是在改革的关键领域、重点领域,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较多的地方,更是突出改革举措协同配套,既抓体制创新举措系统集成,又抓机制创新举措系统集成,促成改革由点及面、串点成线、积厚成势。
狠抓督察,落地更要生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施工图”方式落实改革蓝图,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
“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抓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改革方法论。在中央深改组会议新闻稿中,“落实”一词高频出现,仅2016年12次会议就强调了100余次。
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做表面文章。抓落实,体现在改革方案聚焦更准上;体现在突出查找短板弱项,正视矛盾问题上;体现在面对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敢于动真碰硬上;也体现在紧抓改革配套、明朗改革预期上;更体现在改革落地后的具体“施工”更为细化、深化、实化上,增强操作性,能够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既往的改革实践表明,“最先一公里”畅通、“最后一公里”断头、“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等问题,容易导致改革方案与政策意图在实践中流产。特别是,越到“最后一公里”,各种“中梗阻”对改革的阻滞力也越大,任何跑冒滴漏、虚晃一枪,都有可能使相关改革的成效打折扣,有可能导致改革方向偏离、改革任务落空。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推动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督察。2016年,改革督察工作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无比的决心和魄力狠抓督察,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2次中央深改组会议,至少对改革督察工作提出过十余次明确要求,并曾多次专题听取重大改革落实情况汇报,涉及国企党建、群团改革试点等多项议题。中央改革办还专门成立督察局,对重大改革任务开展专项督察。
完善中央改革办、专项小组、牵头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督察职能,发挥社会和群众监督作用,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上下贯通、内外结合……一年来,中央改革办的专项督察覆盖2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26个省区市,中央环保督察覆盖半数以上省份。
改革督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充分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对已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进行排队督察,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对发现问题的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督察抓住重点方案,解剖麻雀,以点带面,在找准个案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方案的“含金量”不短斤少两,确保落实管道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不因改革密集出台而忽视和牺牲改革质量。
汇聚起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磅礴力量
一切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饱含着责任与期望。
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有的部门和地方改革动力不足,存在畏难情绪,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致使有的改革方案缺少含金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有的部门仍然存在利益固化的问题,守着自己奶酪不愿动,一些重大改革方案仍待破题,有的尽管出台了顶层设计方案,但在实际部署过程中,落实仍不主动、不积极,细化不到位;
有的部门、有的地方,还藏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改革触及自身利益时,仍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力触角,抢、发“试点帽子”或搞选择性改革,或拖延改革窗口期,影响了一些需要在全局尽快推开的改革进程;
有的部门、有的地方,仍缺乏改革大局意识,对一些重大改革的政策支持和配套跟进衔接不到位,调整相对滞后,影响了改革推进和实施效果;
有的地方抓落实韧性不足,搞选择性落实、变通性执行,督察“只拉弓不放箭”,不愿动真碰硬,影响了改革措施的落地;
还有的仍未能有效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挫伤了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攻坚期、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擘画了未来蓝图,指明了正确方向。要维护人民利益,从人民利益出发搞改革、抓落实,在利益多元情况下善于找到最大公约数,提升改革共识度,增强改革执行力,抓住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不同群体、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改革过程同百姓得到实惠的过程相协同,实现长远利益的举措和维护当前利益的做法相衔接。
2017年,注定是在中国大历史上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当前,我们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精准、务实,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扩大改革受益面,让改革真正催活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凝聚起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磅礴力量,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丰厚扎实的实干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记者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