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服务缺口促生人工智能
从法律援助机器人到机器人律师,虽然机器人律师“艾娃”目前只能做部分法律咨询业务,但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与法律服务走向融合发展。
据从事“人工智能+法律”研发的科技团队“法狗狗”创始人刘谦表示,目前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缺口非常大,平均算下来每个律师要服务4600多人,而现在的律师行业跟300年前律师行业开始时执业方式没有太大变化,本质上还是一对一进行服务,还是通过手工的方式,一个人一个人进行服务。“所以,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的使命就是提升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刘谦眼中,未来的机器人律师可以提供线上和线下的法律服务,比如在法院、社区中心摆放机器人,就可以把这种法律咨询服务覆盖整个社区,每一个市民需要做法律咨询时,他既可以来到现场,可以来到法院大厅直接问机器人,也可以在家里拿起手机点一个按钮进行法律咨询服务。
未来还需大数据支持
当观众咨询问题时,“艾娃”除了回答法律条文外,还会匹配同类案件的法律文书,这背后其实就是大数据的支持。
无讼网去年发布了我国法律市场上首个机器人“法小淘”,创始人蒋勇律师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数据加算法,“我们目前要加强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数据量积累是第一位的,没有足够数据量所有人工智能都没有意义。”
蒋勇认为,现在我国的裁判文书网有100亿次点击量,每天以5万份数量增加,每秒有上千次点击,这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在整个大数据领域来说仍太少了。他希望,今后每一个开庭庭审过程,法官问话、律师代理意见、当事人的辩解都能公开。蒋勇还提到,目前制约机器人律师发展的还有算法问题,如今业内在进行深度学习,期待在这方面进行突破。
思考
人工智能抢律师饭碗?
机器人律师未来会不会让人类律师失业呢?这个话题也成了论坛上探讨的一个焦点。
“北大法宝”创始人之一、法律实验室创始人张力行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将会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而不是法律人的工作。他表示,以后人工智能和法律人融合,不会取代法律人。我们要学习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这样我们才可以有很好的未来。
人工智能将给律师们的工作带来什么变化?张教授表示,一直以来法律人都是拿到委托、查找案例并进行法律分析、推理,做出判断。但是所有的法律人,用75%~85%的时间查案例。“这个工作到现在为止开始变了,通过AI我们法律人能够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进行分析、推理、预测评估。”张力行认为,未来被取代的将会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深圳司法局局长蒋溪林表示,深圳本土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极宽广的创业发展空间,希望律师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除了研究互联网+法律服务,还要同科技界紧密合作。